瀏覽本站

2016年5月31日 星期二

淨土法語白話淺譯

淨土法語白話淺譯
明天台山幽溪沙門傳燈述 -- 法宣法師白話譯
所謂的修行法門,乃是釋迦如來對治病症之良藥也。醫藥隨著眾生的疾病而增廣,其數量超過於恒河沙。其中求其至為捷徑,最為簡要者,則沒有勝過於念佛求生淨土之法門。可以說是快速出離生死的玄關,疾速成就正覺的秘訣也。然而凡是修行佛道,求於出離生死輪迴,必須仰仗三種力量,一者自力,二者他力,三者本有功德之力。
若是惟有從事自力之修行,悟知明了自己的心地,破裂去除迷惑之網,出離愛欲之河流,然後成佛作祖,這個稱之為自力,乃是廣大心量無法測度的好漢,真正是大丈夫也。就如同佛陀在世之時,以及正法當中的諸大菩薩、聲聞緣覺,以及諸大祖師,就是這樣的人也。
若是像法末法之世,距離古代既已遙遠,根機器度淺薄低劣,有些人雖然修行而不悟道,有的雖然悟道而未精純,向內觀照時似乎是很解脫,可是面對境界時仍然迷惑。縱使不會迷失,但是就如同尚未燒烤的坏器泥土一樣不堅固。菩薩尚且有隔陰之昏惑,初果有入胎之迷昧。如今只是一般的博地凡夫,怎麼能夠免於隨著生死而流轉呢?此乃是自力之修行無有功德,想出離塵俗卻未有功效,一步差錯而導致百般錯誤,實在是可令人感到寒心。
是以諸佛菩薩,委曲垂示方便之修行法門,因此而又有仰仗他力的法門興起也。此方便之他力法門,經典論典當中所發揚闡明的,其種類也非常眾多。求其釋迦牟尼佛苦口婆心地叮嚀,極力言語稱揚讚歎;列位祖師弘傳流通,人人心中崇敬奉行,則唯有西方極樂世界念阿彌陀佛這一個法門為究竟也。可以說是言言闡明唯心淨土之心宗,句句演說本性彌陀之妙法。能夠悟此道理者,便可通達眾生心與佛心平等,自心的國土與佛土無有差別。修行此法門者,可以獲得妙觀與妙境互相符合,自力與他力兼相濟助。
況且自性本有的功德之力,無始以來本性具足者,因為此念佛法門而可以全部彰顯。曠劫以來積累之功德者,藉此而可頓時顯發。是故得以在娑婆世界業報已滿之後,極樂淨土便現在於前,然後由蓮華化生,不再迷於胎生之五陰。一旦進入佛國淨土之後便永遠進入,更不會再有退轉之事,是故經中曰:「眾生往生極樂世界者,皆是阿跋致,其數量甚為眾多。」比起在娑婆世界學習佛道,經歷的六塵境界之粗惡強大,險阻危難的種種惡道,無處而不具有如此惡緣,完全是無法並列比較也。
然而言說之並非困難,修行之則較為困難。修行之也並非困難,其修行的心要則最為困難。此乃是昔日古人之所警誡,而在我輩之人所應當遵守者。然而若是求其為我人真切的教誡者,則莫重要乎於楊次公的兩句言語,即是所謂的:「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
所謂的念佛乃是為了專一其心,至誠懇切而執持名號,專一心志不可散亂,此乃是吾人應當盡心努力之處。然而或是忘記而不能念佛,或者雖有稱念而不能心志專一。這沒有其他的理由,乃是被情執貪愛之所牽引也。減輕貪愛以杜絕其妄念,斬斷情根以脫離貪愛之網,此乃是吾人所應當盡心努力也。然而或者心中憶念情愛而不能忘懷,或者雖想忘懷而尚不能斷盡,此沒有其他之理由,這是因為念佛之心不能夠專一也。
是故念佛求生極樂淨土之人,尋常時對娑婆世界有一個情愛不能夠減輕,則臨命終時便為此情愛之所牽引,而不得往生極樂世界,更何況是有很多的情愛呢?換言之即是對於極樂世界有一念之不專一,則臨命終便被此妄念所轉,而不得往生極樂淨土,更何況是有很多的妄念呢?
這是因為情愛之所以為情愛者,有輕的,有重的,有厚的,有薄的,有正報者,有依報者。如果明白而列舉其項目,則父母妻子,兄弟朋友,功名富貴,文章詩賦,各種道術百般技藝,衣服飲食,屋室田園,林泉花卉,珍寶玩物,以及種種微妙美好之事物,沒有辦法一一枚舉。大者而重於泰山,小者而輕於鴻毛。只要有一物不能忘懷,即是愛也。有一念之不能遺忘,也是愛也。有一個情愛存之心懷,則求生之心念便不能專一,有一念不能歸於專一,則不得往生極樂世界也。
嗚呼!「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此兩語,可以說是刮除遮障眼睛之翳病的金良藥,治療膏肓重症的有效聖藥。凡是有志於求生極樂世界者,應當要將此語句書寫於屋子的牆壁之間,銘刻在肌膚之上,時時而莊重地讀誦之,念念而提起正念。於娑婆世界之情愛,每日務必求其減輕;而求生極樂世界之心念,每日務必求其專一。減輕而又減輕情愛,以漸漸到達無有;專一而又專一其心念,以漸漸到達其究竟。如果真的能夠如此,則此人雖然尚未脫離娑婆世界,而已經不是娑婆世界久居之客。雖然尚未往生於極樂世界,而已經是極樂淨土之嘉賓。等待其臨命終時正念現前,往生極樂世界乃是必然之事也。
有人問曰:減輕情愛有什麼方法嗎?答曰:想要減輕情愛,莫重要於專一求生淨土之心念。
又問曰:專一心念有什麼方法呢?答曰:想要專一心念,莫重要於減輕情愛。
此人莞爾笑說:師父您所說的首尾兩端猶疑不決而沒有一定,似乎是沒有主要的正論,如此要使學佛者如何依從呢?
答曰:這並非是兩端未決而猶疑不定也,這正是要說明我們能否專一心念之所以也。我們的心念之所以不能夠專一,這是由於散亂心改變所緣之境而使其如此也。散亂心改變所緣之境,又是由於追逐其他境界、令心念紛馳而使之然也。是故娑婆世界只要有一個境界,眾生便有一個心念;眾生有一個心念,娑婆世界便有一個境界。故曰:「心生起之故,種種的法便生起;法生起之故,種種的心念必便生起。」
眾生聚集眾緣而在心內搖動,趣向外境奔馳不停,自心與境界交相馳逐,煩惱就如同塵沙而無法窮盡。情愛如果不能夠遺忘,其念佛之心豈能夠專一呢?是故說想要專一其心念者,莫過於減輕其情愛;想要減輕其情愛者,則莫過專一其心。而想要專一其心者,則莫過於杜絕其境界。
眾多的境界皆空,則萬般的攀緣皆寂靜;萬般的攀緣皆寂靜,則專一心念自然便能夠成就。專一心念若是能夠成就,則情愛之緣俱皆能夠除盡。是故說「想要專一其心念者,則莫過於減輕情愛;想要減輕其情愛者,則莫過於專一其心念。」這是因為情愛與正念,乃是勢不兩立,就如同日與月之替代運行,明與暗之互相違背也。
有人問曰:杜絕境界有什麼方法嗎?答曰:我所謂的杜絕境界,並非是摒除萬有之事物也,也不是緊閉眼目而不觀看境界也。而是即於境界之當體以了知其虛幻,契會其本體以空寂其枝末也。這是因為一切萬法本來並不自己存有,其之所以存有者乃是由於情執也。是故情執在則萬物在,情執空則萬物空。萬物空則本性顯現,本性顯現而萬法空,萬法若空則情愛之念便止息。此乃是自然而然,並非是加以勉強造作之力也。
此即是《楞嚴經》所謂的:「此見與見緣,以及所想之相,就如同虛空之華,本來並無所有。此見及見緣,元本即是菩提妙淨明體,云何其中有是與非是呢?」是以想要杜絕其境界,則莫過於體悟萬物本自虛妄。體悟萬物本是虛妄,則情執自然斷絕。情執自然斷絕,則貪愛便不產生,而唯心之智慧便能顯現,心念專一便能成就。是故《圓覺經》云:「知道其虛幻即遠離,不必作其他方便法門。遠離虛幻即是覺悟,也沒有漸成之次第。」一個去除、一個留存,不容轉折反覆,其功效之神速,就有如以木槌擊鼓一般回響迅速,學習佛道之士,於此應當注意其心也。
又問曰:減輕貪愛與專一心念,是相同呢?還是不同呢?
答曰:能夠減輕娑婆世間之情愛,未必能夠專一求生極樂世界之心念;能夠專一求生淨土之念,必定可以減輕於娑婆世間之愛。此乃是約無有心志求生淨土與有心志求生淨土者之差距而說。若是去除無有心志求生淨土者不談,而獨獨討論有心志求生淨土者,則情愛若非由於念佛之心念專一而不能遺忘,念佛之心念若非由於遺忘情愛便不能專一,兩者之間的工夫,是完全沒有間隔的。
又問曰:減輕情愛之事既已聽聞開示了,而專一心念又要如何作呢?
答曰:專一心念之道有三:曰信、曰行、曰願。心中沒有疑惑稱之為信,假使心中有懷疑,則心念必定不得專一也。是以求生極樂淨土者,一定要以敦厚信心為開始。首先必須遍讀大乘經典,廣泛學習祖師言教,凡是發揚闡明淨土法門之書籍,皆必須要一一參考探求。體悟極樂世界原本是我唯心之淨土,不是他之淨土;了知阿彌陀佛原本是我本性之彌陀,並非是他方之佛。其最根本重要的有二:一者是了悟心性妙有的西方淨土是普遍周圓,普遍具足,以此作為欣求淨土之根本。一者體悟實性真空圓離一切相,圓脫一切塵,以此作為捨離穢土之原由。
第二修行者,前面的敦厚信心有如眼目能視,如今之修行如同雙足能夠行走。有信心而不修行,就猶如有眼目而無雙足;修行而無有信心,就猶如有雙足而無眼目。是故信心知解既然具備,則應當要念佛修行,就猶如眼目和雙足兼備圓具,然後才可到達解脫的清涼池,是故接次於信心而說修行也。
修行之門有二:一是正行,二是助行,正行又分為二:一者稱名念佛,二者觀想。稱名的方式就如同小本的《阿彌陀經》當中所說,七日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而所謂的一心,有事一心,理一心。
若是口中稱念阿彌陀佛之名號,繫心在於所緣之名號,稱佛之音聲相續不斷,心心專一而不散亂。假使心念攀緣於外境之時,即刻收攝之而令其復還。此必須要生起決定之心,斷除後際之念,撥除棄置世間之事,放下攀緣之心,使此念佛之心漸漸增長。從漸增以至於長久,至少數以至於多數,若一日若二日,乃至於七日,畢竟成就一心不亂而後已。此乃是事一心也。如果得到此事一心不亂,則往生極樂世界之淨因成就,而臨命終時之正念必定也是如此。色身無有病苦,不受種種惡境障礙之所纏縛。預先了知往生之時間已至,身心踴躍歡喜,安然而吉祥往生。或者端坐而往生,或者站立而命終,親自見到阿彌陀佛,垂手放光而接引往生。
若是理一心者,此也沒有其他的方法,只是在事一心當中,念念了知通達能念的心,所念的佛,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平等而無差別,十方虛空世界互相融通而無障礙,非空非有,非自非他,無去無來,不生不滅。現前一念之心,便是未來極樂淨土之際,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無生而生,生而無生。於無可念當中,熾然精進而念佛;於諸法無生當中,熾然發願而求生西方。如此即是在事一心當中明白理一心也。
第二觀想者,完整就如同《觀無量壽佛經》當中所說,其所觀之境有十六種,其中以觀佛最為重要。應當觀想阿彌陀佛丈六之身,作紫磨黃金色之像,站立於七寶蓮華池之上,作垂手接引眾生之形狀。其身形有三十二種大人相,身相有八十種隨形好。作此種觀想者,也有事理之分。事相觀佛則以心繫想於佛,以佛繫住於心。最初觀想阿彌陀佛足下安平之相猶如奩箱平整的底部,其次觀想其具有千幅輪相。如是次第由下而上,逆緣而至於頂中之肉髻。再從頂中肉髻,由上而下順緣至於足底,一一皆了了分明,沒有分散的心意。
觀想的理一心者,《觀無量壽佛經》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如來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汝等應當繫念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此義理當中具足說明微妙的空假中三觀,完整的說明就如同《觀經疏》、《妙宗鈔》當中所說。
然而此二種正行,必須要互相輔助而前進,凡是在行住和睡臥之時,則一心稱念佛名。凡是趺靜坐於蒲團之時,則心心作觀想。經行疲倦了則靜坐以觀佛,靜坐出來之後則經行以稱念佛名。如果能夠在行住坐臥四威儀當中,精進修行而不間斷,則往生西方淨土則是決定無疑也。
第二、所謂的助行也有二種:一者世間之助行,如孝順父母,行世間之仁慈,慈悲心而不殺生,具足諸般的戒律威儀。凡是一切有利益眾生之事,若是能夠回向於往生西方,無非都是助道之行。二者,出世間之助行,如六度萬行,種種的功德,讀誦大乘經典,修行諸般之懺法,也必須以回向往生淨土之心而修之,這一切無非都是往生淨土之助行也。
此外更有一種微妙的助行,應當於歷緣對境之時,於處處之間用心。例如見到親人眷屬,應當將其當作是西方淨土的法眷來想,以求生極樂世界的淨土法門來開導之,令其減輕情愛而專一求生之心念,使大家永遠作為將來無生之眷屬。若是生起恩愛情想之時,應當思念極樂淨土的眷屬並沒有情愛,何不應當得生淨土,遠離此貪愛之苦。若是心中生起瞋之時,應當憶念極樂淨土的眷屬無有觸惱瞋怒之事,何不應當往生於西方淨土,得以遠離此瞋之苦。若是受到種種痛苦之時,應當憶念極樂淨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若是在此世界受樂之時,應當思念極淨土之快樂,其安樂乃是無有窮盡。凡是在此世界所歷緣之境界,皆以此意旨而推廣之,如此則於一切時一切處,無非都是求生極樂淨土之助行也。
第三願力者。淨土法門這個般若的舟航,要以信心為船頭的點頭探水,以修行為篙槳櫓棹和風帆,以願力為船尾的船撥轉令其正直。沒有船頭的點頭探水,則不知道前方河流的通塞和淺深。沒有篙槳櫓棹和風帆,則不能前進而到達所要依止的目標。沒有船撥轉正直,則沒有約束和控制,是故接次於修行而說明願力也。
但是所發的願力,有通、有別、有廣、有狹、有遍、有局。通者,如長時間固定的修習懺悔、課誦經典,古代大德所設立的回向發願之文。別者,則各別隨著自己的心意所立之願力。廣者,如四弘誓願一般,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狹者,如自己修行自求度脫,決定志向以求往生。局者,隨課誦固定之時間,隨著大眾一同發願也。遍者,則時時刻刻發願,處處皆標定心志。
總之,發願必須整體符合於四弘誓願,不可私心而妄自立願。大抵來說所發之願力,宜個別而不宜通泛。如果依著通泛的方式發願,恐怕會隨著他人的語言而轉,而自己沒有規範準則。個別的發願則自己標定心願,立定志向而努力進取。若是能於通泛的發願文而生起決定的志向,如此則雖然是通泛而即是個別之發願。反而若是於個別之願文,久久之後而生散漫心,如此則雖然是個別之發願,也會變成通泛之文。
此外又應當廣大發心而不宜狹隘發心。廣大發心則所發之心力弘大,而所得之果報殊勝。狹隘則發的心力較小,而所得之果報較低劣。再者應當普遍發心而不宜局限發心,局限則標定的心願有其限度,如此便會常常間斷了期願之心。普遍的發願則念念期願自心,時時刻刻圓成於極樂國土。如此信、行、願三法,可以說是淨土法門的重大綱領,親見阿彌陀佛之寶筏,一切的淨土法門,全部皆不外乎於此也。

2016年5月28日 星期六

陳芬蘭

冬戀
 

懷念老歌欣賞

鄧麗君
 

圓光 智慧之光大勢至菩薩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2016年5月20日 星期五

齋明寺老和尚的話

齋明寺老和尚的話
我那時是高二的學生,有一天我們班騎腳踏車郊遊,黃昏的時候來到了龍潭的齋明寺 ,這個廟在大漢溪旁邊的高山上。在廟前大草地上,我們坐著看風景、聊天。
當時,我們都很口渴,可是那個時代,中學生是買不起飲料喝的。因為廟裡經常供應茶水,我們就公推一位同學去廟裡討水喝。

這個同學明明是天主教徒,只見他恭恭敬敬地向那位在廟前散步的老和尚走去,假裝是佛教徒,一面口宣佛號,一面雙手合十。這招果真有效,老和尚將我們大夥兒全部請進廟裡,不但給我們茶水喝,還拿出一些糕餅給我們吃,我們還進他的書房參觀,他的書房全是線裝書,老和尚當場揮毫,寫字給我們看,在此荒野,碰到一位和藹可親,而又有學問的老和尚,我們同學都覺得不虛此行。

就在我們向老和尚道謝,而且說再見的時候,老和尚突然說:
「你們等一下,我要替你們看相。」

同學紛紛轉過身來,讓老和尚在我們的臉上掃描了來回個一次,最後他指指一位同學,作個手勢,叫他站到前面來。

這位同學名字的最後的字是「丁」,我們叫他「阿丁」,阿丁被老和尚指了以後,乖乖地出列,老和尚拍拍他的肩膀說:「你前途無量。」

阿丁嚇了一跳,喃喃地說:
「師父,你一定弄錯了。」

可是老和尚十分堅持,他堅定地說:
「你最有前途。」

說完以後,就放我們走了。

在回家的路上,大家都不願討論老和尚的預言,理由很簡單,阿丁的功課和運動都不錯,可是他家境很不好,我們全班就只有他是要去唸師專特教科,其餘同學,人人都要考大學。阿丁說他唸高中已是家裡很大的負擔,大學是不可能唸的了。唸師專有公費,畢業以後,立刻可以到小學去教書,所以他決定去唸師專。

其實我們班公認最有前途的同學是阿川,阿川一表人才,有領袖氣質,人緣好,有組織能力,雖然功課普通,可是體力驚人,身高一八Ο公分,籃球校隊,我們怎麼也想不懂為什麼老和尚不選他,而選了阿丁。

還是阿丁自己打破沉默,他說:
「我想老和尚一定老糊塗了,阿川才最有前途,我將來是個小學老師,怎麼說我最有前途?」

四十年過去了,我們這一班,大多數同學都有很好的職業,有的是工程師,有的是商人,我做到了大學教授,可是真正事業非常成功的只有阿川和阿強,阿川做到了部長,阿強是一家建設公司的董事長。

我為了辦同學會,常需要打電話給老朋友,大家都容易找到,唯獨阿川和阿強不好找,阿川的秘書永遠告訴我他在開會,或者和人談公事。他常要到立法院回答質詢,我發現如果我到立法院找他,說不定還比較容易一點。通常他的秘書會留下我的電話,說部長會回電話?

部長果真回電話了,可是這一定是一個星期以後的事,而要約一個聚會的時間,那就更難了,部長似乎每天都有約,起碼一個月以後才可以和老朋友見面。

阿強也好不那裡去。他雖然不要去立法院,可是他要去看工程,也要一天到晚和人家應酬。

內閣改組,阿川部長下台,他仍然有工作可做,可是影響力和權力都沒有了,我每次打電話去,立刻可以和他聊天,有時候,他還會主動打電話來約我去吃小館子。一年前,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

阿強呢?他的建設公司不停的推出新的大樓,可是絕大多數都賣不掉,儘管他一再降價,仍然不行,他是被套牢了,有人告訴我,他已經好幾次差一點跳票。

阿丁呢?他早已從小學老師的職務位上退休了,他一直在龍潭附近教書,退休以後也住在那裡。

高中畢業四十年,我們決定聚一次,講明不帶老婆,我們要好好回憶一下四十年前的好日子。阿丁邀我們到他那裡去,因為只有他住鄉下。

這次同學會,幾乎所有在台灣的同學都到了,大家聊的很痛快,令我感到有趣的事,大家關心的不是彼此之間的不同,升官發財,已不是大家的話題,話題好像經常在病痛上打轉,某某同學腰痛,某某同學背痛,某某同學告訴大家有心臟開刀的經驗,某某同學更偉大,他已換了腎,講的大家膽戰心驚。最讓大家懷念的是四十年前,我們每天中午打籃球,要是現在中午大太陽下叫我們去打球,一定會倒地而亡。

到了下午,阿丁告訴我們,退休以後,他一直在一家孤兒院做義工,而且每天八小時的義工,他邀請我們去參觀,我們這時後才發現他是一位大忙人。

短短的一小時,阿丁得耐心地傾聽一個小女孩的告狀,她說另一個小男孩欺侮她,雖然一把鼻涕,一把眼淚,一轉眼,兩個小鬼又玩在一塊。另一個小男孩摔了一跤,跌破膝蓋處,阿丁替他塗紅藥水。這一小時內他接了三個電話,一個替他們的孩子找工作,一個是安排將一個住院的孩子從醫院接回來,還有一個替孩子申請殘障手冊。

對於我們大家,阿丁的工作令我們羨慕不已,我們的部長大人被一群小孩逮到講一本書上的故事(是阿丁向他們推薦的),他常想混,細節含混帶過,沒有想到一個小孩好幾次糾正他,顯然這小孩對這個故事已經聽的滾瓜爛熟,我們的億萬富翁阿強,到廚房去視察,卻沒有出來,原來他留下來剝豆子,一副自得其樂的樣子。

有人提議,在我們回家以前,再去一次齋明寺 。四十年前,這裡全是農舍,現在已經面目全非,熱鬧的很,幸運的是,齋明寺 未受影響,它依然靜靜的俯視大漢溪。
又是黃昏的時候,一個又紅又大的太陽正在對面的山頭落下去。

故地重遊,大家都已髮蒼蒼,免不了有一些傷感,當年打打鬧鬧的情景不復再見,代替的是沉默,還是部長大人痛快,他說,我最怕看夕陽,每次看到夕陽,我就想起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大家當然很同情他卸任後的失落感,可是要卸任的,不只他一人,我們都快到退休的時候了。

我相信,大家一定都在想當年老和尚對阿丁說的那句話,「你最有前途」,我仍然沒有想通他的意思。

就在我們大家發呆的時候,一位學數學的同學回過頭來,對阿丁說:
「我終於了解老和尚的意思了,我們這些人終日忙忙碌碌,都是為了自己。既然為自己,就會想到成就,這種只是為了自己的成就,就算再大,也總有限,即使我們中間如果有人做了總統,他也會有下台的一天。而你呢?你現在專門替那些小孩子們服務,我相信你每天都有成就感,這種成就,無所限量,可以永遠持續下去。不會像阿強那樣,每天要擔心不景氣的問題,一旦不景氣他根本談不上有什麼成就了,難怪老和尚說你前途無量了,他算的命真準。」

阿丁沒有答話,我們每一個人似乎都同意這一番話。
在回程的路上,我向坐在旁邊的同學說:
「為什麼當年老和尚不將他的想法講明白一點?害我們到四十年後才懂。」

我的同學說:「四十年前,即使老和尚真的講清楚了,像你這種沒有慧根的人,會聽的懂嗎?」

其實聽不懂的,不只我一人,我們當年都是小孩子,怎麼會聽得懂這種有哲理的話,難怪老和尚沒有講明白,可是我有一種感覺,他一定知道,四十年以後,我們會回來的。那時候,我們就可以懂他的話了。

2016年5月18日 星期三

春江花月夜——[唐] 張若虛


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賞析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擣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2016年5月13日 星期五

四大天王介紹


四大天王介紹:聖像攝於關西潮音禪寺



四大天王(梵文:चतुर्महाराजCaturmahārājakayikas),又稱護世四天王或稱四大金剛,是佛教著名護法神,二十諸天中的四位天神,位於第一重天,第一重天又叫四天王天,根據佛教經典,須彌山腹有一山,名犍陀羅山,山有四山頭,各住一山各護一天下(四大部洲,即東勝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賀洲、北俱蘆洲),故又稱護世四天王 ,是六欲天之第一。他們的神像通常分列在淨土宗禪宗佛寺的第一重殿兩側,因此又稱天王殿。

東方持國天王梵文:Dhṛtarāṣṭra;藏名:Yul-hkhor-bsrun):「持國」意為慈悲為懷,保護眾生,護持國土,故名持國天王。住須彌山白銀埵,身為白色,穿甲冑,手持琵琶阮琴 ,有兩義:一、弦樂器鬆緊要適中,太緊則易斷,太鬆則聲不響,表行中道之法;二、是主樂神,表明他要用音樂來使眾生皈依佛教。他負責守護東勝神洲,以 乾闥婆緊那羅、富單那、毗舍闍等為持國天王的部眾,是『二十諸天』中的第四天王。


南方增長天王(梵文:Virūhaka;藏名:Hphags-skyes-po):「增長」意為能傳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故名增長天王。住須彌山琉璃,身為青色,穿甲冑,手握寶劍,有兩義:一、寶劍象徵智慧,慧劍斬煩惱[1];二、為的是保護佛法,不受侵犯。他負責守護南瞻部洲,以鳩盤茶、薜荔多等為增長天王的部眾,是『二十諸天』中的第五天王。


西方廣目天王(梵文:Virūpākṣa;藏名:Mig-mi-bzan,Spyan-mi-bzan):「廣目」意為能以淨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持人民,故名廣目天王。住須彌山水晶埵,身為紅色,穿甲冑,手纏一條或是,有兩義:一、表世間多變之意,二、是龍神的首領。另一手上拿著寶珠,表內心不變之意。他負責守護西牛賀洲,以龍王等為廣目天王的部眾,是『二十諸天』中的第六天王。


北方多聞天王梵文:Vaiśravaṇa;藏名:Rnam-thos-kyi-bu / Jambhala):又名毗沙門,「多聞」意為頗精通佛法,以福、德聞於四方。住須彌山黃金埵,身為綠色,穿甲冑,左手臥銀鼠,右持寶(或作寶幡),有兩義:一:傘蓋代表要保護自己的內心不受外面環境染污;二、用以遮蔽世間,避免魔神危害,以護持人民財富。又名施財天,是古印度的財神。他負責守護北俱蘆洲,以夜叉羅剎為多聞天王的部眾,是『二十諸天』中的第三天王。




觀世音菩薩三十三法身相介紹影片

2016年5月12日 星期四

千年的呼喚

千年的呼喚 -- 霍思羽,陳衛東,李佳蓉


經典流傳了千年
是否承載著期盼
菩薩陪伴在眼前
是否減少了孤單
給恩怨一個道歉
不是神仙心也寬
送貪婪一份平淡
平平淡淡不平凡
千年的呼喚,誰默默無言
放下萬緣放下萬緣,獨自去參
千年的呼喚,該怎樣承擔
沾花一笑沾花一笑,傳遞答案
鐘聲響徹了千年,
是否敲醒了纏綿
湖水清涼了雙肩
是否洗淨了塵煩
給苦難一張笑臉
不是甘蔗也甘甜
送信念一個勇敢
夢在今天能實現
千年的呼喚,滋潤著心田
化作極樂化作極樂祝福串串
千年的呼喚,願朝夕相伴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圓圓滿滿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圓圓滿滿
圓圓滿滿圓圓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