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本站

2020年7月5日 星期日

天台四教儀(2)

高等佛學 -- 天台四教儀(2)
高麗沙門諦觀錄
第二漸教者(此下三時三味。總名為漸)次為三乘根性於頓無益故。不動寂場而游鹿苑。脫舍那珍御之服。著丈六弊垢之衣。示從兜率降下託摩耶胎。住胎出胎納妃生子。出家苦行六年已後。木菩提樹下以草為座成劣應身。

初在鹿苑先為五人。說四諦十二因緣事六度等教。若約時則日照幽谷(第二時)若約味則從乳出酪。此從十二部經出九部修多羅(二酪味)信解品云。而以方便密遣二人(聲聞緣覺)形色憔悴無威德者。汝可詣彼徐語窮子。雇汝除糞。此領何義。答次頓之後說三藏教。二十年中常令除糞。即破見思煩惱等義也。次明方等部。淨名等經。彈偏折小。歎大褒圓。四教俱說。藏為半字教。通別圓為滿字教。對半說滿。故言對教。若約時則食時(第三時)若約味則從酪出生酥。此從九部出方等(三生酥味)信解品云。過是已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然其所止猶在本處。此領何義。答三藏之後次說方等。已得道果心相體信。聞罵不瞋。內懷慚愧心漸淳淑。次說般若。轉教。付財。融通。淘汰。
此般若中不說藏教。帶通別二正說圓教。約時則禺中時(第四時)約味則從生酥出熟酥。此從方等之後出摩訶般若(四熟酥味)信解品云。是時長者有疾自知將死不久。語窮子言。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其中多少所應取與。此領何義。答明方等之後次說般若。般若觀慧即是家業。空生身子受勅轉教。即是領知等也。已上三味對華嚴頓教。總名為漸。
解說:
「化儀」謂佛陀說法的形式與方法。天台宗智將佛陀一代教法分為頓教、漸教、祕密教、不定教四種,謂為「化儀四教」。又稱為大綱四教。此四教與「化法四教」(藏、通、別、圓)合稱天台八教。茲略釋如次︰
(1)頓教︰謂佛對大機者直施以佛自證之法,不另藉誘引、方便之法,故名頓教。佛初成道時所說的《華嚴經》即此教。
(2)漸教︰謂佛對不堪直聞佛自證之法者,另施以由淺漸深之教法,故名漸教。此教分初、中、後三時,即「五時」中的阿含(鹿苑)、方等、般若三時之教,故此三時之教又稱三漸。
(3)祕密教︰謂佛應眾生根機之不同,施以隱密之各別教化,即佛以一音,令同座聽法眾之所聞各異,彼不知此所聞之法,此不知彼所聞之法,故名祕密教。
(4)不定教︰謂根機不同之眾生,同座聽法,隨各自根機領解佛說,或得頓之益,或得漸之益,或證大乘,或證小乘,其所得之法並不一定,故名不定教。
頓、漸、不定、秘密的四教,乃說法的形式之分類,稱為「化儀四教」。其中,頓是直頓之意,不用漸進、誘引的方法,直接宣說大乘的深理,即《華嚴經》的說法。漸是漸次之意,是由小至大的漸進、誘引,包含小乘及各種大乘的說法。不定是指由於聞者的根機而理解(得益)不一定;包括大小乘諸經。祕密是聞者相互之間不知道彼此作何理解,而各自有所體會的教法,這也包括諸經。
漸教者:
對於頓教之稱。如初說小乘,後說大乘,以淺深次第而說之教法也。漸名次第,藉淺由深。
指循序漸進而說之教法;即初說小乘,後說大乘,以淺深次第而說之教法。或指漸次修行至佛果之法門。為「頓教」之對稱。
以說法之內容而分,經長時修行後方覺悟者,稱為漸教;一蹴而達佛果者,稱為頓教。以說法之形式而言,由淺入深次第講說之教法,稱為漸教;起始即說幽深內容之教法,稱為頓教。
天台五時教判,最初之華嚴經屬於頓教,對此,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等諸經即屬漸教。此種由低至高,由方便之教,至佛陀出世本懷之究竟教所作之施設,即稱漸教。此外,華嚴宗所立五教之大乘始、終二教,其證佛果之階位次第乃依序修成,故亦總稱漸教。
圖像裡可能有戶外

2020年7月4日 星期六

天台四教儀1

高等佛學 -- 天台四教儀(1)
高麗沙門諦觀錄

第一頓教者。即華嚴經也。從部時味等。得名為頓。所謂如來初成正覺。在寂滅道場。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及宿世根熟天龍八部一時圍繞。如雲籠月。

爾時如來現盧舍那身。說圓滿修多羅。故言頓教。若約機約教。未免兼權。謂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等文。為圓機說圓教。處處說行布次第。則為權機說別教。故約部為頓。

約教名兼。此經中云。譬如日出先照高山(第一時)涅槃云。譬如從牛出乳。此從佛出十二部經(一乳味)法華信解品云。即遣旁人急追將還。窮子驚愕稱怨大喚等。此領何義。答諸聲聞在座如聾若啞等是也。

解說:
第一頓教
華嚴經乃世尊成道最初集高位菩薩最上之說法,猶如日出東天時,先照高山,是謂之高山頓說。高山譬菩薩之機,頓說謂不歷次第階級頓說大乘之法。

八十華嚴經五十如來出現品曰:「譬如日光出現時,先照山王次餘山,後照高原及大地,而日未始有分別。善逝光明亦如是,先照菩薩次緣覺,後照聲聞及眾生,而佛本來無動念。」

天台於化儀四教之第一,立頓教之名。即謂華嚴經於一切經中,為對菩薩之大機,頓說別圓二教之大法者。故名為頓教。非如法華以圓頓之法名為頓教。

以說法之內容而分,長時間修行而後到達悟境之教法,稱為漸教;迅即證得佛果、成就菩提之教法,稱為頓教。或循序漸進到證果之教法,稱為漸教;一躍頓至佛果之教法,稱為頓教。

以說法之形式而言,對根器未熟之眾生,由淺入深,初說小乘,漸次說大乘之法,稱為漸教;對頓悟之機,自始直說深法之教,稱為頓教。圖像裡可能有戶外

2020年7月3日 星期五

天台四教儀(0)

高等佛學 -- 天台四教儀(0)
高麗沙門諦觀錄
天台智者大師。以五時八教。判釋東流一代聖教。罄無不盡。
言五時者:
一、華嚴時,二、鹿苑時(說四阿含),三、方等時(說維摩、思益、楞伽、楞嚴三昧、金光明、勝鬘等經),四、般若時(說摩訶般若、光讚般若、金剛般若、大品般若等諸般若經),五、法華涅槃時,是爲五時,亦名五味。
言八教者:
頓、漸、祕密、不定,藏、通、別、圓,是名八教。是名八教。頓等四教,是化儀,如世藥方。藏等四教,名化法,如辨藥味。如是等義,散在廣文。今依大本,略錄綱要。初辨五時、五味,及化儀四教,然後出藏、通、別、圓。
智者大師簡介:
隋代僧。世稱智者大師,是中國天台宗的開宗祖師。俗姓陳,家居荊州華容(今湖南華容縣),父親是梁朝的官吏。十七歲時,值梁末兵亂,家庭分散,流離顛沛,遂在荊州長沙寺佛像前發願為僧。次年,依湘州(今湖南長沙巿)果願寺法緒出家。法緒授以十戒,並叫他去慧曠處學律。二十歲時受具足戒。這時他已精研律學,深好禪觀。陳文帝天嘉元年(560)聽說慧思從北方南下,居於光州(今河南光山縣)大蘇山,他就前往請益。慧思為他演說四安樂行,他日夜勤習,造詣甚深。
陳‧光大元年(567)慧思臨去南岳時,囑他往金陵(今南京)傳弘禪法,他就和法喜等二十七人一同東下,到達陳都講禪。過了兩年,受請主瓦官寺開講法華經題,樹立新的宗義,判釋經教,奠定了一宗教觀的基礎。
智顗住瓦官寺前後八年,除講上述經題而外,還講《大智度論》和《次第禪門》(即《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寫出《六妙法門》等。陳‧太建七年(575)離開金陵,初入天台山,於北面山峰,創立伽藍,栽植松栗,引入流泉。又往寺北的華頂峰,行頭陀行,晝夜禪觀。
陳‧至德三年(585)三月,智顗再到金陵,住靈曜寺。陳少主請於太極殿講大智度論題,又講仁王般若經題,慧[HK1528-12]、慧曠、慧辯等名僧都奉命參加討論。後移居光宅寺,講《法華經》。弟子灌頂隨聽隨記,錄成《法華文句》。此後智顗所講經義,多由灌頂筆錄成書。陳亡,智上廬山留居。
隋‧開皇十一年(591),晉王楊廣為揚州總管,遣使到廬山堅請智顗往揚州傳戒,他即前去為楊廣授菩薩戒,受到「智者」的稱號。次年,他回到故鄉荊州,於當陽縣玉泉山創立玉泉寺。此後兩年在寺講《法華經玄義》和《摩訶止觀》。
開皇十五年春,智顗又從楊廣之請,再到揚州,撰《淨名經疏》,九月,辭歸天台,重整山寺,習靜林泉,這時他已五十八歲了。以後兩年,會稽嘉祥寺沙門吉藏,曾奉書天台邀請他到嘉祥寺講《法華經》,他因病未允前往。過了些時,他在病中對弟子們口授《觀心論》。十月,楊廣遣使入山迎請,他仍勉強出山,走到石城,疾亟不能前進,不久入寂,世壽六十歲,僧臘四十。
智顗生平造寺三十六所,入滅後,晉王依照他的遺願在天台山另行創建佛剎,後於大業元年(605)題名為國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