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本站

2017年10月29日 星期日

八識規矩頌淺釋

《八識規矩頌》略譯淺釋
伍棟英
《八識規矩頌》是唐代玄奘法師的著作,對唯識學中的八識,提出扼要的說明。
全文有十二頌,每頌四句,每句七字,共四十八句。每三頌合成一組,每組十二句,共四組。每組前八句頌凡夫位,後四句頌聖賢位。四組分別說明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和第八識。
01、性境現量通三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 遍行別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貪瞋癡
02、五識同依淨色根 九緣七八好相鄰 合三離二觀塵世 愚者難分識與根
03、變相觀空唯後得 果中猶自不詮真 圓明初發成無漏 三類分身息苦輪
04、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輪時易可知 相應心所五十一 善惡臨時別配之
05、性界受三恆轉易 根隨信等總相連 動身發語獨為最 引滿能招業力牽
06、發起初心歡喜地 俱生猶自現纏眠 遠行地後純無漏 觀察圓明照大千
07、帶質有覆通情本 隨緣執我量為非 八大遍行別境慧 貪癡我見慢相隨
08、恆審思量我相隨 有情日夜鎮昏迷 四惑八大相應起 六轉呼為染淨依
09、極喜初心平等性 無功用行我恆摧 如來現起他受用 十地菩薩所被機
10、性惟無覆五遍行 界地隨他業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執 由此能興論主諍
11、浩浩三藏不可窮 淵深七浪境為風 受熏持種根身器 去後來先作主公
12、不動地前才捨藏 金剛道後異熟空 大圓無垢同時發 普照十方塵剎中
以下嘗試以散文形式把《八識規矩頌》轉譯成白話文,並略加詮釋。
前五識
01、性境現量通三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 遍行別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貪瞋癡
02、五識同依淨色根 九緣七八好相鄰 合三離二觀塵世 愚者難分識與根
03、變相觀空唯後得 果中猶自不詮真 圓明初發成無漏 三類分身息苦輪
性境現量通三性
白話:撇開第六識不談,單就前五識來說,它們所接觸的境是真實的境〔性境〕,而且那是一種純粹而直接的接觸〔現量〕,但實際上前五識常與第六識一起運作,而第六識可協同善心所、惡心所或無記性的心所一齊起作用,那麼前五識亦有善、惡或無記這三種可能性〔通三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
白話:眼識、耳識和身識這三個識〔眼耳身三〕,除了在三界九地的初地即五趣雜居地起作用外,還在三界九地中的二地即離生喜樂地起作用,但作用止於二地〔二地居〕,而鼻識和舌識只可在五趣雜居地活動,在離生喜樂地就不起作用了。
遍行別境善十一
白話:可與前五識一同生起的心所,有五個遍行心所〔遍行〕,即觸、作意、受、想、思;有五個別境心所〔別境〕,即欲、勝解、念、定、慧;還有十一個善心所〔善十一〕,即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
中二大八貪瞋癡
白話:在煩惱心所方面,可與前五識一同生起的,有兩個中隨煩惱心所〔中二〕,即無慚、無愧;有八個大隨煩惱心所〔大八〕,即不信、懈怠、放逸、惛沉、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還有三個根本煩惱心所,即貪、瞋、癡〔貪瞋癡〕。

五識同依淨色根
白話:眼識、耳識、鼻識、舌識和身識〔五識〕的生起,同樣都需要依靠各自細微的色根〔同依淨色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或相當於現代生理學的神經系統)。

九緣七八好相鄰
白話:眼識生起了別作用,需具九個條件〔九緣〕,包括光明、空間、眼根、色境、作意、分別依即第六識、染淨依即第七識、根本依即第八識、因緣依即自身種子;耳識生起了別作用,需具八個條件〔八〕,即略去光明;鼻識、舌識和身識生起作用,需具七個條件〔七〕,即略去光明和空間。不論九緣、八緣或七緣,每一組緣都是一同起作用的〔好相鄰〕。

合三離二觀塵世
白話:前五識的作用是觀察塵世〔觀塵世〕。要根和境相合才能起作用的,有鼻識、舌識和身識三者〔合三〕;要根和境分離才能起作用的,有眼識和耳識這兩種識〔離二〕。

愚者難分識與根
白話:觀察塵世,屬心識作用而非色根作用,但要分別心識與色根,愚蠢的人是難以做得到的。

變相觀空唯後得
白話:登入見道位,根本智生起,直證真如,此際有見分而無相分;後得智隨之而起,見、相二分皆有,但不能親證真如,只能變現空相而觀想。

果中猶自不詮真
白話:前五識只能觀察境相,即使在佛的果位中〔果中〕,仍不能證得真如〔猶自不詮真〕。

圓明初發成無漏
白話:待第八識初轉為大圓鏡智時〔圓明初發〕,前五識才能轉為無漏的成所作智〔成無漏〕。

三類分身息苦輪
白話:成所作智既能變現出千丈盧舍那身,為四加行菩薩說法,亦能變現出丈六化身,為二乘及凡夫說法,也能變現出種種化身,為不同眾生說法〔三類分身〕,目的都是止息眾生的生死輪迴之苦〔息苦輪〕。

第六識
04、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輪時易可知 相應心所五十一 善惡臨時別配之
05、性界受三恆轉易 根隨信等總相連 動身發語獨為最 引滿能招業力牽
06、發起初心歡喜地 俱生猶自現纏眠 遠行地後純無漏 觀察圓明照大千
三性三量通三境

白話:第六識既有善性、惡性或無記性這三種道德屬性〔三性〕,亦有純然直觀、分析推理或錯誤認知這三種認識方式〔三量〕,而它所接觸的境,也有真實的境、半據實質半由構想的境或純粹構想的境〔通三境〕。

三界輪時易可知
白話:不管輪迴於欲界、色界或無色界之時〔三界輪時〕,第六識都是很容易被覺察的〔易可知〕。

相應心所五十一
白話:可與第六識一同生起的心所〔相應心所〕,有五個遍行心所、五個別境心所、十一個善心所、六個根本煩惱心所、二十個隨煩惱心所和四個不定心所,一共五十一個心所〔五十一〕。

善惡臨時別配之
白話:雖然第六識可與五十一個心所相應,但實際上與哪些心所配合,要看臨時個別情況而定,比如一念善,則與善心所相應,一念惡,則與煩惱心所相應。

性界受三恆轉易
白話:第六識既可以屬善性、惡性或無記性,亦可以處於欲界、色界或無色界,也可以感覺苦受、樂受或捨受〔性界受三〕,總是恆常變動不居的〔恆轉易〕。

根隨信等總相連
白話:不論根本煩惱心所、大中小隨煩惱心所或信等善心所〔根隨信等〕,總會連同第六識而生起的〔總相連〕。

動身發語獨為最
白話:身體動作和口中言說都受第六識尤其是思心所支配,即是說,動身發語以第六識的作用最為強大。

引滿能招業力牽
白話:第六識不斷造善惡業,在業力牽引下〔業力牽〕,既會招來決定一生生命形態和生存境況的引果,亦會影響有待仔細填充生活內容的滿果〔引滿能招〕。

發起初心歡喜地
白話:登入見道位,即初登十地中的歡喜地〔歡喜地〕,由第六識轉成的下品妙觀察智開始萌發〔發起初心〕。

俱生猶自現纏眠
白話:此時只斷分別我執,未能斷俱生我執。於入觀位時,俱生我執雖暫伏不起,但出觀位時,俱生我執依然再起。

遠行地後純無漏
白話:直至十地中的遠行地之後〔遠行地後〕,即到達第八地,第六識才轉為中品妙觀察智,到十地圓滿,方成純淨無漏的上品妙觀察智〔純無漏〕。

觀察圓明照大千
白話:此時,上品妙觀察智圓明觀照大千世界。

第七識
07、帶質有覆通情本 隨緣執我量為非 八大遍行別境慧 貪癡我見慢相隨
08、恆審思量我相隨 有情日夜鎮昏迷 四惑八大相應起 六轉呼為染淨依
09、極喜初心平等性 無功用行我恆摧 如來現起他受用 十地菩薩所被機

帶質有覆通情本
白話:第七識的見分以第八識的見分為相分,並執此為我。其所緣境雖有本質,但於其上添加妄情構想〔通情本〕,故屬帶質境〔帶質〕。又此識本身沒有行善或作惡的抉擇力,屬無記性,但被貪、癡、見、慢四種根本煩惱覆蓋,誤把第八識的見分執為實我,障礙無漏智生起,故屬有覆無記性〔有覆〕。

隨緣執我量為非
白話:第七識只隨因緣執取第八識的見分為實我〔隨緣執我〕,而第八識的見分並非一、常的實體,故第七識的認識屬於非量〔量為非〕。

八大遍行別境慧
白話:可與第七識一同生起的心所,有八個大隨煩惱心所〔八大〕、五個遍行心所〔遍行〕,以及別境心所中的慧心所〔別境慧〕。

貪癡我見慢相隨
白話:第七識還與貪、癡、見、慢四種根本煩惱相應,形成我愛、我癡、我見、我慢。簡言之,即我執。

恆審思量我相隨
白話:第七識既恆常又審細,即不斷執取第八識的見分為自我。

有情日夜鎮昏迷
白話:不論日夜,一切有情都恆常處於有我執的迷惑狀態之中。

四惑八大相應起
白話:我愛、我癡、我見、我慢〔四惑〕以及八個大隨煩惱〔八大〕常與第七識相應而起〔相應起〕。

六轉呼為染淨依
白話:六轉識的染淨全受第七識影響,故稱第七識為染淨依。

極喜初心平等性
白話:登入十地中的歡喜地,分別我執已斷,第七識於此時轉為下品的平等性智。

無功用行我恆摧
白話:無功用行指第八地,到達此地,俱生我執得以斷除,第七識轉為中品的平等性智。

如來現起他受用
白話:至十地圓滿,到達佛位,第七識才轉為上品的平等性智,此智可變現如來的他受用身和他受用土。

十地菩薩所被機
白話:如來以他受用身和他受用土,為地上菩薩示現及說法。

第八識
10、性惟無覆五遍行 界地隨他業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執 由此能興論主諍
11、浩浩三藏不可窮 淵深七浪境為風 受熏持種根身器 去後來先作主公
12、不動地前才捨藏 金剛道後異熟空 大圓無垢同時發 普照十方塵剎中

性惟無覆五遍行
白話:第八識屬非善非惡的無記性,且不會障礙無漏智生起,故屬無覆無記,它只與五個遍行心所一同生起。

界地隨他業力生
白話:隨著前六識不斷生起和積聚善惡業力,第八識一生又一生流轉於三界九地之中。

二乘不了因迷執
白話:二乘行者因為迷惑和執著,只知道有前六識,不瞭解還有第八識。

由此能興論主諍
白話:由此引起大小乘論師的爭論。

浩浩三藏不可窮
白話:第八識有如浩瀚汪洋〔浩浩〕,既能藏種子,亦為種子所藏之地,又被第七識執藏為自我〔三藏〕,不可窮盡〔不可窮〕。

淵深七浪境為風
白話:第八識如深淵大海,諸境如風,風動則引起前七識翻起海浪。

受熏持種根身器
白話:第八識接受前七識熏習〔受熏〕,攝持種子〔持種〕,以及變現根身和器界〔根身器〕。

去後來先作主公
白話:於一期生命結束時,第八識最後離開身體,當另一期生命開始時,第八識又最先投入受精卵中〔去後來先〕。作為輪迴主體及業力載體,第八識貫穿一期又一期的生命〔作主公〕。

不動地前才捨藏
白話:至七地圓滿,進入第八不動地之前〔不動地前〕,俱生我執斷除,才捨去阿賴耶識即藏識之名〔才捨藏〕。

金剛道後異熟空
白話:到了十地圓滿,金剛道出現後〔金剛道後〕,一切習氣斷除,異熟識一名亦捨去〔異熟空〕。

大圓無垢同時發
白話:第八識轉為大圓鏡智,而無垢識亦同時生起。

普照十方塵剎中

白話:以此大圓鏡智,普照十方無量世界。

2017年10月7日 星期六

秋聲賦

秋聲賦
朝代:宋代作者:歐陽修
原文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于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予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云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時為陰;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于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予之嘆息。
譯文
  歐陽先生(歐陽修自稱)夜里正在讀書,(忽然)聽到有聲音從西南方向傳來,心里不禁悚然。他一聽,驚道:“奇怪啊!”這聲音初聽時像淅淅瀝瀝的雨聲,其中還夾雜著蕭蕭颯颯的風吹樹木聲,然后忽然變得洶涌澎湃起來,像是江河夜間波濤突起、風雨驟然而至。碰到物體上發出鏗鏘之聲,又好像金屬撞擊的聲音,再(仔細)聽,又像銜枚奔走去襲擊敵人的軍隊,聽不到任何號令聲,只聽見有人馬行進的聲音。(于是)我對童子說:“這是什么聲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說:“月色皎皎、星光燦爛、浩瀚銀河、高懸中天,四下里沒有人的聲音,那聲音是從樹林間傳來的。”
  我嘆道:“唉,可悲啊!這就是秋聲呀,它為何而來呢(它怎么突然就來了呢)?大概是那秋天的樣子,它的色調暗淡、煙飛云收;它的形貌清新明凈、天空高遠、日色明亮;它的氣候寒冷、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寂寞冷落,沒有生氣、川流寂靜、山林空曠。所以它發出的聲音時而凄凄切切,呼號發生迅猛,不可遏止。綠草濃密豐美,爭相繁茂,樹木青翠茂盛而使人快樂。然而,一旦秋風吹起,拂過草地,草就要變色;掠過森林,樹就要落葉。它能折斷枝葉、凋落花草,使樹木凋零的原因,便是一種構成天地萬物的混然之氣(秋氣)的余威。秋天是刑官執法的季節,它在季節上說屬于陰;秋天又是兵器和用兵的象征,在五行上屬于金。這就是常說的天地之嚴凝之氣,它常常以肅殺為意志。自然對于萬物,是要它們在春天生長,在秋天結實。所以,秋天在音樂的五聲中又屬商聲。商聲是西方之聲,夷則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傷’的意思,萬物衰老了,都會悲傷。夷,是殺戮的意思,草木過了繁盛期就應該衰亡。”
  “唉!草木是無情之物,尚有衰敗零落之時。人為動物,在萬物中又最有靈性,無窮無盡的憂慮煎熬他的心緒,無數瑣碎煩惱的事來勞累他的身體。只要內心被外物觸動,就一定會動搖他的精神。更何況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憂慮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決的問題?自然會使他紅潤的面色變得蒼老枯槁,烏黑的頭發(壯年)變得鬢發花白(年老)。(既然這樣,)為什么卻要以并非金石的肌體,去像草木那樣爭一時的榮盛呢?(人)應當仔細考慮究竟是誰給自己帶來了這么多殘害,又何必去怨恨這秋聲呢?”
書童沒有應答,低頭沉沉睡去。只聽得四壁蟲鳴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嘆息。

注釋
歐陽子:作者自稱。
方:正在。
悚然:驚懼的樣子。
初淅瀝以蕭颯:起初是淅淅瀝瀝的細雨帶著蕭颯的風聲。淅瀝,形容輕微的聲音如風聲、雨聲、落葉聲等。以,表并列,而。蕭颯,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砰湃:同“澎湃”,波濤洶涌的聲音。
鏦鏦錚錚:金屬相擊的聲音。
銜枚:古時行軍或襲擊敵軍時,讓士兵銜枚以防出聲。枚,形似竹筷,銜于口中,兩端有帶,系于脖上。
明河:天河。
秋之為狀:秋天所表現出來的意氣容貌。狀,情狀,指下文所說的“其色”、“其容”、“其氣”、“其意”。
慘淡:黯然無色。
煙霏:煙氣濃重。霏,散揚。
云斂:云霧密聚。斂,收,聚。
日晶:日光明亮。晶,亮。
栗冽:寒冷。
砭:古代用來治病的石針,這里引用為刺的意思。
綠縟:碧綠繁茂。
一氣:指構成天地萬物的混然之氣。天地萬物的變化都是“一氣”運行的結果。
余烈:余威。
刑官:執掌刑獄的官。《周禮》把官職與天、地、春、夏、秋、冬相配,稱為六官。秋天肅殺萬物,所以司寇為秋官,執掌刑法,稱刑官。
有時:有固定時限。
渥:紅潤的臉色。
黟:黑。
星星:鬢發花白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