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本站

2016年3月24日 星期四

中觀簡述

中觀簡述(梵文:मध्यमिकाMadhyamaka):
一、前言:
大乘佛教術語,以觀察中道作為修行。其思想起源於《雜阿含經》,即八正道中的正見。龍樹著《中論》以此為理論核心,為中觀派的核心思想與修持方法。
二、概論:
中觀的漢語譯名,源自嘉祥吉藏,用以翻譯梵文:Madhyamaka,其舊譯為中道。梵文中,Madhyamaka,源自於形容詞madhya(中、中間)的最高級-ma,加上詞尾-ka,名詞化之後所形成的單字,意思是中道、最中,或至中。釋迦牟尼佛以中道來形容他傳授的教法,龍樹寫作的《中論》中,將中道歸納為遠離生滅、斷常、一異、來出等二邊,又稱八不中道。觀,又譯為毗婆舍那,為觀察、思維之意,以智慧觀察與抉擇,即是觀,般若經中,以智慧為觀察中道之依。嘉祥吉藏認為,以觀察中道,作為修證的方法,即是中觀,也就是八正道中的正見。
根源於《雜阿含經》與大乘佛教般若經傳統,龍樹撰寫《中論》來闡述中觀思想與修證,提出二十七觀,以此來評破外道與其他學派的理論。龍樹認為,以般若慧觀察一切法,了解一切法皆是因緣生,皆是假名,皆是空,了解一切法無自性,就能夠了解世俗諦,因此遠離顛倒戲論,得知正確真實的因緣法,證入勝義諦。由中觀,得致正見,得致涅槃。
龍樹寫作了一系列中觀書籍,如十二門論、迴諍論、大智度論等,其弟子提婆也寫作百論,完備了中觀思想,在大乘佛教中極受重視。藏傳佛教傳統上認為,所有討論中觀的書籍,如《入中論》等,都可以被稱為中觀論,但以龍樹所著《中論》為根本,稱其為《根本中觀論》。
後世許多學派繼承龍樹的想法,並加以開展。龍樹思想的主要繼承者為中觀派,以中觀立宗,以一切法自性空為主要見解。其他主要學派,如瑜伽行唯識學派與如來藏學派,也各自根據自身宗義解釋中觀。中觀學說因此形成大乘佛教重要的討論課題之一。
三、中觀學派:
中觀學派認為,龍樹在《中論》中,將《雜阿含經》的緣起、中道,《般若經》的假名、空性,融合貫通為一。在《大智度論》中,也多說此理。
緣起,在《雜阿含經》的定義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細說則分為十二緣起支。緣起甚深,難見。因有為法皆為因緣生,無常、無我、無相,因此為無自性空,無自性即是畢竟空,所以一切法的本體皆是空,為涅槃實相。
義淨認為,中觀意指,世間之事物,在世俗諦看來雖似為實有,於勝義諦觀察皆為空,其自性為虛幻。
四、中觀與般若:
《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由此可知般若是中觀的先決條件。若無般若慧又有何現量的中觀可言?《心經》與中觀皆是大乘法。
五、中觀與唯識:
佛教中瑜伽之意即是相應,窺基大師所著的《成唯識論述記》中有五種的瑜伽:與境、行、理、果、機相應。
六、中觀與如來藏:
大乘佛法的中道必依如來藏的體性與其所生的萬法和合而言的中道,亦即非僅不落兩邊也不離兩邊,龍樹菩薩的《中論》所言之中觀雖未言及如來藏、第八識等名,然實有法體第八識如來藏,唯不以如來藏而名爾。若以無本際的緣起性空故一切法空為主要見解,即是龍樹菩薩所要破斥的邪見。
五陰十八界、三界萬法皆緣起()緣滅、生住異滅、成住壞空,故必墮生滅、空有…等等之兩邊,唯有不住而能生五陰十八界的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或名本際、阿賴耶識、心、非心心、不念心、…)永不墮兩邊,俱諸中道性,故中觀的標的即如來藏。也唯如來藏方有中觀可說。故言中觀者必親證如來藏,因親證者即知如來藏之所在,並能現觀如來藏之諸中道性故。是故若未親證如來藏而言之中觀必是人云亦云、想像、思惟之知見、戲論爾,絕無親證如來藏諸中道性之內涵故。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三界萬法皆因八識心王而有。然唯第八識如來藏具: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之體性,故為萬法的本源。有生滅即非常住法,非萬法之本因。因此唯有函蓋無生滅的如來藏與有生滅的七轉識,如是具足八識心王的無生滅與生滅時,方有可觀中道的三界萬法,亦可現觀如來藏雙具可變異的識種與永無變異的心體,雙具不墮兩邊亦不離兩邊的中道性可觀。
 《大般涅槃經》觀十二因緣智凡有四種。下智觀者得聲聞菩提。中智觀者得緣覺菩提。上智觀者得菩薩菩提。上上智觀者得佛菩提。意即下智觀十二因緣各個皆無常、生、滅。不見真如佛性,得聲聞菩提。中智觀十二因緣法,因「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將滅止生。不見真如佛性,得緣覺菩提。上智則探究、現觀、親證十二因緣的各個緣皆依有本因如來藏直接、間接而有;例如:因有如來藏才有無名、識、行、名色、…等等。入佛菩薩道,親證如來藏住七住位,十住位雖能眼見佛性,然沒有究竟,得菩薩菩提。上上智眼見佛性並究竟了了分明,故得佛菩提。聲聞、緣覺者雖有相應的菩提果可得。然因未親證第八識空性如來藏、無般若慧,故無相應的如來藏之中道性可觀。大乘七住位後的行者因已親證空性如來藏,不僅有相應的菩薩菩提果可得,並有如來藏的諸中道性可以現觀。例如:能現觀所謂的「萬法唯識」即是萬法皆由有變異七識心(的識種)與永無變異的第八識心體和合運作而有而顯,故第八識心非有變異非無變異,及第八識與萬法非一非異等等的中道可觀。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污....。」意即第八識如來藏心體雖自性清淨,但卻含藏著無明、業種、與前七識染污的種子,致使眾生流轉生死、煩惱不斷。《心經》中的「不垢不淨」即是此意。証悟如來藏者,即能現觀其如來藏所藏種子的變異,而如來藏心體卻永不變異,即有非有變異非無變異的中道觀。也因如來藏心體俱有本來性、如如性、真實性、平等性、清淨性、涅槃性、能藏性、中道性、不可壞性…等等,故能執藏一切業種與識種。所以有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的不斷運作,而能成就因果律,亦使大乘修行者的修行不會唐捐其功,修證一切種智,成就佛菩提果。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曼殊室利菩薩言:「我觀如來即真如相,無動無作、無所分別、無異分別,非即方所非離方所,非有非無非常非斷,非即三世非離三世,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染不染無二不二,心言路絕。」佛言:「汝能如是觀於如來,於一切法心無所取,亦無不取,非集非散。」
法界實相唯本際如來藏心不生亦不滅爾。《中觀論》開宗明義的「不生亦不滅」唯本際如來藏獨有,故真正的中觀皆應以如來藏作為修證與現觀的標的。龍樹菩薩的《中論》:「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稱之為八不中道。此八不中道皆是以如來藏為標的之中道也。親證本際如來藏的智慧名般若慧。法界實相唯如來藏俱如是之中道性。中觀觀行的標的即是無生的本際如來藏,捨此之外,別無一法是不生不滅的。
教外別傳的法門即是別教,教外別傳始於《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中 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眾皆默然,唯迦葉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這是禪宗史上的第一則公案。達摩祖師東渡將此法門東傳,傳至六祖惠能,把世尊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發展為直指人心、當下徹悟,有別於研經習教的漸修,從而形成中土所謂的禪宗,禪宗的目標就是參究第八識如來藏,以心印心。親證第八識如來藏心即是開悟明心。禪宗公案裡的本地風光、本來面目、祖師西來意、如何是佛、…指的就是如來藏心。禪宗因親證如來藏,能使悟後的意識心生起實相智慧亦名般若智慧,讓開悟明心者能現前領受如來藏的性用,例如:中道性、本來性、自在性、清淨性、涅槃性、真實性、如如性、平等性、不可壞性、無我性...等等。依如來藏的中道性,而發起對實相法以及以如來藏為本而生萬法之中道觀行。證悟者親自領受及現觀自心第八識如來藏之中道性,而所生起之智慧稱為中道智慧,唯大乘別教獨有不共二乘。

參考來源:
1. 雜阿含經、龍樹菩薩大智度論、中論、印順《中觀今論》等

2. 維基百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