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講記
月稱論師造論 法尊法師譯講
釋十地諸頌
第一菩提心歡喜地 -1
佛子此心於眾生,為度彼故隨悲轉;由普賢願善回向,安住極喜此名初。
此下論文第一品釋初歡喜地。佛子,謂初地菩薩,大悲心、無二慧、菩提心具足,一大阿僧祇劫修行圓滿,經資糧加行二位,而入見道位。此心者,謂證真見道通達一切法無自性之心。問:既見眾生性空,則知歷劫修行求度眾生,而實無眾生可度,一阿僧祇劫,虛作無量難行苦行,當翻然自悔,如人夢墜水中,力求出水。以用力故,霍然而醒。則知向來墜水,乃是夢境,實無危險,何必苦求出離。菩薩見道以後,得無退失利生之心耶?答:不爾。菩薩雖見眾生性空,而仍有生死流轉之眾生,極可悲憫,故於無實眾生可度中,仍隨大悲心轉,善巧度生,剎那不息。唯如是,始不至墮入小乘涅槃。或問:地藏菩薩,眾生度盡,方證菩提。若眾生無盡,地藏應不成佛;若地藏最後成佛,眾生應有盡。答:眾生雖無盡,地藏目中,實已無眾生可度,可謂眾生已盡。是故見道後之菩薩,證眾生性空;若性空,雖作無量難行苦行度生,而不同地前之不得自在也。
若人不達自性非有,緣起非無之理,或執依他起必須實有,或執一切皆空,乃至父母亦無,此非中觀見也。「大般若」處處語空、無所有、不可得,反覆重言之,乃至六百卷之多,似唯空為究竟。然在彌勒菩薩視之,則為說三智、四加行、五道,一切修行次第之經,故依之造「現觀莊嚴論」,釋「大般若」修行次第也。「中觀論」似偏重說空,以當時之機,於修行次第已無疑故,是以論主唯重破執,但說空理也。不善學者,遂墮偏空,最上者亦僅成二乘之果,不能成佛。「入中論」糾正此弊,故論初即揭櫫大悲。第六品最後一頌,以勝義世俗二菩提心,喻如鵝王二翼,缺一不可。此乃是中道義,亦即龍樹造「中論」、佛說「大般若」之意。故菩薩真見道後,不以證空而遂入涅槃,為成佛利生故,復發無量大願。此無量大願皆為普賢十大願攝盡,故初地必須學普賢發願。於時空慧已證,行菩薩道之能力已得,能捨一切頭目腦髓而無礙,於布施度,圓滿自在。如盲得視,如貧得寶,未足為喻,故名極喜,此為初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