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生死】
一切眾生惑業所招,生者死,死者生。楞嚴經三曰:「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
僧伽吒經四曰:「佛言:善男子!識滅名死,福德因緣識起名生。」成實論七曰:「現在世中初得諸陰名生,亦說五陰退沒名生。」
【二種生死】
﹝出唯識論﹞
(一) 分段生死,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謂六道眾生,隨其業力所感果報身,則有長有短;命則有壽有夭,而皆流轉生死,故名分段生死。
界內凡夫,分分段段之生死,四大和合,是分段生。四大分散,是分段死。。
(二) 變易生死,因移果易,名為變易。謂聲聞、緣覺、菩薩雖離三界內分段生死,而有方便等土變易生死。如初位為因,後位為果;又後位為因,後後位為果。以其因移果易,故名變易生死。(方便土者,修戒定慧方便之道,得生其中,在方便土。)
界外三乘,因移果易之生死,易麤為細,為變易生。因移果易,捨所住位,為變易死。
分斷生死者,諸有漏善不善之業,由煩惱障助緣所感之三界六道果報。其身果報有分分段段之差異,故曰分段。具見思惑之一切凡夫。
不思議變易生死,諸無漏之善業,依所知障助緣所感之界外淨土果報。為斷見思惑之阿羅漢以上聖者之生死。不思議者,以業用之神妙不測而名,變易者,無色形之勝劣,壽期之短長,但迷想漸滅,證悟漸增,此迷悟之遷移謂之變易。
又聖者改易分段之身而得不可思議殊妙之好身,故曰變易。又心神念念相傳,而前後變易,故名變易。又諸聖所得之法身,神化自在,能變能易,故名變易。
唯識論就變易生死舉三名:一不思議變易生死,二意成身,三變化身。此變易生死,据法相之義,智增之菩薩於初地以上受之,悲增之菩薩於八地以上受之云。台家以四土中之方便土,為變易身之所居,藏通二教之無學果及別教之第七住已上初地已下菩薩,並圓教之第七信初住已下菩薩受此生死云。
勝鬘經於此二者,又名有為生死,無為生死。凡夫起有漏之諸業,感有為之果,故名有為,聖人起有漏之諸業不受有為分段之報,故名無為。
勝鬘經曰:「有二種死:……… 謂分段死,不思議變易生死。」
行宗記一上曰:「一曰分段,三乘共亡。二曰變易,唯佛永盡。」
唯識論八曰:「三界麤異熟果,身命短長,隨因緣力有定齊限,故名分段。……… 殊勝細異熟果,由悲願力改轉身命,無定期限,故名變易。……… 妙用難測名不思議,或名意生身,隨意願成就故。……… 亦名變化身,無漏定力轉令異本,如變化故。」
二十八:【涅槃】
梵語涅槃,華言滅度。謂諸眾生,猒生死苦,修習梵行,斷諸煩惱,證大涅槃,故違煩惱之惑。
如來所證究竟法身之果。以其無滅無生,不遷不變,是為常住果。
涅槃義別,略有四種:
(一) 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淨,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聖者自內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二)有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煩惱障,雖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寂,故名涅槃。
(三)無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生死苦,煩惱既盡,餘依亦滅,眾苦永寂,故名涅槃。
(四)無住處涅槃: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涅槃八味】
涅槃所具有的八種法味,即常住、寂滅、不老、不死、清靜、虛通、不動、快樂。
【涅槃相】
化身佛八相之一。世尊入滅之相。佛八十年間教化眾生,化緣既盡,於中天竺拘尸那城跋提河邊沙羅雙樹之間,一日一夜說大般涅槃經畢,頭北面西,右脅而臥,逆順入於四禪定四空定及滅盡定,又超越入於諸禪定,終於第四禪定入滅。時二月十五日之中夜。爾時四邊雙樹開白花,如白鶴群居,即以轉輪王之荼毘式,移於金棺,諸大力士奉金棺,七匝拘尸那城至荼毘所。過七日。時積大栴檀,投香燭,欲燒之,而火不燃。阿免樓陀言:是待迦葉之至也。時迦葉與五百弟子在耆闍崛山。知如來涅槃,欲拜如來之最後,更經七日,詣荼毘所。如來自金棺出雙足使見之。於是諸大力士投以七寶大炬,亦悉殄滅。迦葉言人天炬火。何得荼毘如來之寶棺?爾時如來以大悲力自入火光三昧,由心胸中火踊出棺外,漸漸荼毘,至七日,香樓寶樓焚盡。八國諸王競欲取舍利,既興兵,既而徒盧那(香姓)婆羅門以舍利分於諸王,各起塔供養之(後分涅槃經小乘大般涅槃經)。四教儀七曰:「於第四禪中入火光三昧,燒身滅度,唯留舍利為人天福用,身智俱滅,入無餘涅槃。」
**
待續 二十八:發心與出離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