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2月8日:
十二、【小乘】
梵名希那衍,對於大乘之稱。求佛果為大乘,求阿羅漢果辟支佛果為小乘。
佛果者謂開一切種智,為盡未來際眾生化益之悟。阿羅漢果與辟支佛果,雖有淺深之別,然皆為灰身滅智歸於空寂涅槃之悟。
乘者,運載之義,指使人乘之至其悟岸之教,以四諦為至阿羅漢果之教體,以十二因緣為至辟支佛果之教體。如此小乘有二道,故亦謂之二乘。又此二乘為佛成道後十二年間經律論三藏之所詮,故天台稱之為三藏教。
佛滅後印度之小乘分總別二十之流派,來我國後,遂立宗名俱舍,成實,及律三者,即小乘。是皆為佛隨他意之說法,姑以調熟下劣根性者。
法華經方便品曰:「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自證無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乃至化一人我則墮慳貪。」法華經遊意下曰:「今以二義往收則事無不盡,一者赴小機說名曰小乘,二者赴大機說稱曰大乘。」
聲聞緣覺的法門,以修身自利為宗旨,其最高果位為阿羅漢果及辟支佛果。聲聞乘修四諦法,自凡夫至阿羅漢,論時間,速者三生,遲者六十劫,其修行的方便有七,得果有四。(參見:聲聞乘)緣覺乘修十二因緣,自凡夫至辟支佛,論時間,速者四生,遲者一百劫,其修行重在悟證,悟所到處,便是證所到處,故無明顯的位階可言。
【小乘之宗要】
佛乘宗要論曰:「小乘的宗要,為超出世間的,則必先將一切世間之法打破。欲求打破,必先了知。了知矣,打破矣,而後可得解脫。」其主要之點在是,分三條說明之:
一、了生死為因:了有二義,曰了知了脫,謂由了知而求了脫也。如平盜然,必先知盜之所在,及其人數多寡,內容如何,如是種種,明晰無餘,然後盜可得而平。謂了生死,亦復如是,即觀察一切世法,而得真確之了知。
二、離貪愛為根本:了生死為因者,從悟理言,離貪愛為本者。從修行言,人有生以至於死,凡有可以直接間接於生者,未得則貪,既得則愛,固無日不昏迷沉自淪於貪愛之中,而不能自拔。其或貪而不得,則瞋隨之;愛而勿失,其痴轉盛;是貪愛誠煩惱之源,生死之門也。小乘之法,既在斷除煩惱生死,故以離貪愛為根本之用功處。
三、滅盡為究竟 究竟者,作事至於圓滿完成之謂。小乘之究竟,在於滅盡。謂滅、盡、離、妙,即滅煩惱、盡漏業、離諸苦、妙應真常。所作已辦,乃證果取涅槃矣。
小乘三寶:
【小乘佛寶】
謂如來隱其無量功德莊嚴之身,示現丈六紫金之相,以應聲聞、緣覺、人、天等機,是名小乘佛寶。
【小乘法寶】
謂阿含等經,為聲聞說四諦教,為緣覺說十二因緣教,令其依之而修,超凡入聖,是名小乘法寶。(梵語阿含,華言無比法。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十二因緣者,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小乘僧寶】
謂依四諦十二因緣而修斷見、思惑,證真空理,而成聲聞四果、四向,及緣覺之僧,是名小乘僧寶。(見、思惑者,意根對法塵而起分別,曰見惑;眼耳鼻舌身貪愛色聲香味觸,曰思惑。四果者,一須阤洹,華言入流;二斯陀含,華言一來;三阿那含,華言不來;四阿羅漢,華言無生。四向者,一須阤洹向、二斯陀含向、三阿那含向、四阿羅漢向。向者,謂未入此果而將向入。)
【小乘戒】
小乘律藏所說的戒律,有五戒八戒十戒與具足戒等數種。在具足戒中,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條戒,這些具足戒雖然是小乘行人所應受持,就是大乘行人也是一樣要受持這種具足戒的。
【小乘涅槃與大乘涅槃】
小乘的涅槃和大乘的涅槃。小乘的涅槃,滅生死而涅槃;大乘的涅槃,生死本來就是涅槃。又小乘的涅槃,只斷界內分段生死而已;大乘的涅槃,同時也斷界外之變易生死。
參考來源:
1.
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2.
明,一如《三藏法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